海口农业就业创业有门路 产业发展有支撑

2021-07-21 11:00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通讯员 吴磊 李骁可 李峙罕

“咔咔咔……咔咔咔……”偏远的小乡村里,却有机器传送运作声有序响起。12月28日,在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马宛村的四季椰林文昌鸡产业园屠宰车间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翁书环正熟练地在肉鸡屠宰自动化生产线传送链上操作,“工厂就在家门口,工作省心又省力,我不再愁如何脱贫。”

这个设在村庄深处的产业园,是海南农垦东昌农场公司工会和社会企业共同建设的产业扶贫就业创业基地,吸纳周边60余名职工群众在此务工,其中包括10余名贫困职工。一个季度,每个人的收入能达到近万元。

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这样的例子在海南农垦并不少见。近年来,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控股集团),通过将产业“挪”到家门口,建设基地带动就业创业;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企村结对等举措,推动产业扶贫,让贫困农场公司以及贫困职工“摘帽”脱贫的同时,带动我省多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增收致富。

以业富民 基地建到家门口 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果没有农场公司支持,我们哪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岗位?”翁书环说,过去到海口市区打工,来回一趟光车程就将近3个小时,赚得不多,成本不少。“现在每个月能拿三四千元,而且基地建到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这道出不少贫困职工、群众的心声。对于他们来说,一人就业往往能带来全家脱贫。如何让职工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海南农垦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积极寻根问策,发现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贫困职工、群众中闲置人口多,缺乏就业岗位和“造血”产业,另一方面农场公司周边诸多资源有赖进一步开发、挖掘,缺乏人手。 “人不动产业动”,为何不让产业“挪”到职工群众家门口?

思路一开,门路便宽。2016年起,海垦控股集团工会在上级工会和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劳模带头、能人带动、资金扶持、入股共建等举措,在垦区打造了一批就业创业基地,实现了将产业“挪”到职工群众家门口,在推进产业扶贫、扩大就业、提升收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在基地打造过程中,海南农垦各单位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擦亮创业就业“成色”。

“我们这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美得很!过去没有思路,守着好资源过不上好日子,还好家门口建起了就业创业基地,带着我们养蜂脱了贫。” 近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的海南橡胶加钗分公司新伟片区琼中蜜缘养蜂合作社,脱贫巩固户罗正天说,过去,他有劳力、有干劲,但缺方向、缺技术,只能为贫困而焦虑。

幸好前年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罗正天加入了垦区就业创业基地之一的蜜缘养蜂合作社,免费获得蜂种、蜂箱农资和技术指导。虽然养蜂时间不算长,如今他已成为技术好手,靠着这份甜蜜产业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至今,海南农垦已打造就业创业基地(合作社)98家,其中省级18家,解决职工就业7635人,帮扶困难职工403人。

以业兴农 新模式盘活资源 多元帮扶带产业

产业扶贫始终是海南农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共投入海南农垦国有农场(公司)扶持资金1.5亿多元,建设扶贫项目53个,其中农业产业项目32个,投入1.2亿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农垦各企业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大胆转换经营思维,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抓紧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采摘成熟龙眼,拔除林间杂草……近日,在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海南农垦荣光农场公司乐光基地分公司的龙眼扶贫种植示范基地里,脱贫巩固户何文盛忙得不亦乐乎。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更从中收益告别了贫困,他对产业前景充满憧憬, “3年多前,这块地也种着龙眼,但都是散户种植,管理粗放,果园里杂草遍地,果子卖不出价格,可现在效益越来越好。”

2017年,荣光农场公司转换经营思维,决心盘活这片“失落”的果园,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转型,打造脱贫增收的优质产业。“化零为整,攥指成拳,让扶贫产业有了发展的主心骨。”该公司下属企业海南荣光聚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荟介绍,当年,公司与散户沟通协议,将84亩零散的土地资源整合,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统一管理,探索以“分利不分地”的新模式带动职工发展,在接收18户贫困职工就业的同时,提供技术、销路、种苗等多元帮扶,带动产业发展。“龙眼经过标准化管理,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我们进行品牌化销售后,获得良好市场效益,现在基地的年产值已经达到近百万元。”

今年,来自基地的龙眼还亮相冬交会,受到了广大客商市民的青睐。

无独有偶,在位于儋州市大成镇的海南农垦西培农场公司,一个“化整为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故事也在上演。更进一步的是,该公司在建设火龙果种植扶贫产业过程中,积极植入“智慧”基因,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发力智慧农业建设,并建设冷链物流产业园等打造集合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提供岗位、技术、销路等多元帮扶,带动产业发展。

类似的故事在海南垦区一次次重现。通过激活企业“一个点”,连缀产业链上“一条线”,唤醒产业集群“一大片”,海南农垦奏响了产业扶贫“协奏曲”。据统计,2015年底,海南垦区共有贫困人口3286户12088人,截至今年10月31日,经属地政府核准,海南垦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以业强村 铺就乡村振兴路 富美图景在眼前

“过去没盼头,现在干劲足!”日前,海垦控股集团2020年产业扶贫分红发放仪式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什龙村举行。脱贫巩固户吉大荣靠着参与养猪特色产业,每年能领到2000元分红。“景色美了,产业多了,这几年,村子变化越来越大。”

变化得从一次定点帮扶说起。从2018年开始,海垦控股集团陆续投入约412.26万元定点帮扶什龙村,相继完成道路硬化、水利工程、户厕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便民工程,让“脏乱差”变得“洁净美”,并根据村庄发展实际,积极引入扶贫产业,让小乡村有了美丽新貌。如今,什龙村已退出深度贫困村序列,今年新增4户共11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乐业,才能安居。我们加强扶贫产业建设,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有钱赚,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海垦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企村结对帮扶工作时,该集团开展细致调研,利用海南农垦产业多元、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组织多行业专家队伍组成驻村产业扶贫工作队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造血”产业。

“根据当地优质气候条件,我们已陆续投入124万元,建设热带名优水果砧木苗圃扶贫基地,进一步丰富村庄业态。”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海宝绿洲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泽兴介绍,该公司盘活村庄周边闲置土地,建起什龙热带作物种苗砧木苗圃扶贫基地,并从技术、种苗、管理和销路等多方面进行帮扶,在当地培育红毛丹苗、波罗蜜苗、槟榔苗以及市场所需的各类热带作物种苗业。“今年已向村集体分红5万元,激活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海垦控股集团在什龙村发展起苗木培育、黎锦工艺品制作、畜牧养殖等多元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布局,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以产业发展串起乡村振兴路,一幅乡村富美图景呼之欲出。

(本报海口12月28日讯)